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複製網址

婦女聯合網站電子報 - 2024許一個性別友善的台灣04

出刊日期:112年11月21日


2024,許一個性別友善的台灣:婦女/性別團體這樣說】

2016年,台灣出現第一位女總統,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引起國際社會矚目;然而,性別友善還沒有成為台灣的日常,我們的內閣閣員性別比不如立法委員亮眼,#Metoo運動晚了其他國家將近六年,年輕世代仍掙扎在生與不生之間,無意識偏見、歧視言論還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不斷出現。

11月開始,我們將由婦女/性別團體週週接力,從不同政策面向提出對各總統候選人的建/諫言,促使性別友善在下一個四年裡,成為打造永續台灣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也邀請各位朋友一起來關注大選政見是否有助於台灣的性別平等,加入推動前進的隊伍!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務實的性侵害防治,從家內身體自主權談起】 文/熊芍禎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人權日,歐巴桑想從兒童最佳利益的角度來談性平。

今年可以說是台灣的MeToo年,從五月底開始我們看到許多性騷、性侵的當事人勇於發聲,為的是希望有相同遭遇的人們不再感到孤單、不再自我譴責,並讓行為人正視自己所造成的傷害。

這幾個月來所揭發的MeToo事件多不勝數,從政界、學界、NGO、演藝圈到校園、職場與家內性騷性侵都有,其中更有多起當事人在事發當時仍未成年。事實上根據衛福部保戶服務司的資料,性侵被害人約有六成是十八歲以下的兒少,每年約有五千件兒少性侵害案件發生。

兒少性侵害案件中有將近8成是認識者所為,世新大學性別所羅燦煐教授及資深臨床社工洪文惠督導不約而同提出性侵害的本質除犯罪外是權力與控制,不僅是身體上的侵害。兒童也因為先天上的弱勢處境,仰賴大人的照顧與情感依附,加上傳統觀念之敬畏文化,兒少從小被教導要聽大人的話,使得某些大人得以利用照顧關係取得兒少信任後,對他們做出不當的性對待。

根據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的資料,兒少性暴力的當事人平均要在23年後,才有辦法說出受害經過,男性又比女性要花更長的時間說出口。

今年台灣在一連串的Metoo事件爆發前,2022年7月國家便首次啟動兒少安置與校園性侵的系統性訪查研究;今年7月31日在立院臨時會最後一天三讀通過「性平三法」修法草案。這些行動未臻完善,但總體來說是緩慢往改革方向移動。

然而這些屬於事後,我們如何意識、如何積極預防一年五千件、且背後有更多黑數的兒少性侵害案件能減少發生?

性侵害的本質是權力與控制,而我們亟欲保護的兒少卻長期處於權力不對等的狀態,也很難意識的原來自己擁有權利、得以自主。

在呂力醫師的《聽,傷痕在說話》一書中提到:「 兒童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合法毆打的族群。」;《異常的正常家庭》作者金熹璟引用2016年,韓國京畿道家庭女性研究院以1,500位當地民眾為對象所進行的「暴力允許態度」調查,有98%的成人認為「毆打並威脅對方的行為即為暴力」,可是在親子關係中就不同了。同意「為糾正子女的習慣,父母可以毆打、威脅子女」的比例為48.7%。

在校園、在家庭,在性侵害發生前,兒童早已處於權力不對等、可以被任意處置身體的狀態,如果我們的社會對此視而不見,沒有意識到懲戒其實不是教育,當成人將打罵懲戒當作管教手段,我們如何能跟孩子談所謂的「身體自主」?

體罰加上訓誡、或是「我是為你好」的言語包裝,這種行為出現在與兒少有著照護關係的成人上,通常達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引起親子或照護關係間的不安與挫折,也在兒少長成後的親密關係當中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在人際關係當中孩子從來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可以自主、有權力說不的,可能會將加害者施加的語言內化,認為自己有錯、或暴力也是一種愛。

今年三月法務部公告民法第1085條修正草案,刪除原本的「懲戒」文字,改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

公告出來後引起許多的討論與負面聲浪,然而這並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想對孩子施予暴力,而是傳達了親職們在育兒不友善的社會裡面臨龐大的教養壓力、以及親職教育資源及支持的不足。他們同時也是各級政府需要優先展開協助的對象,需要就業、教育、衛生、警政、戶政、司法等各級單位一同展開協調合作。

2006年三讀通過《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明訂校園禁止體罰,然而校園內的霸凌、校安、性平事件仍層出不窮。今年豐原高中校園霸凌案更可見校園中權力關係失衡,當校方運用權力霸凌、壓迫學生時,學生難有管道申訴並捍衛自身權益。

當我們在討論兒童人權、性別平權、校園及家內零體罰,其實都是回歸到「民主」的基礎來談。當校園民主不足,即使已經立法禁止體罰,教師不當管教與霸凌事件仍有可能發生;當社會沒有意識到兒童應有的權利與成人亦同,且更需要資訊的平等與保護支持,我們就更難發展出打罵之外、暴力之外的管教方式。

性平教育其實也是民主教育的一環,前述提到在兒少性暴力受害者中,男性平均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說出過往的經歷。這當中當然有多重的因素,然而在傳統的教養和教育下,性平意識總是會被壓抑或扭曲,甚至被霸凌。而性平教育中包含了性教育、情感教育、同志教育,當孩子接觸到性平教育時,他們會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資源與資訊、更有機會被接住。

作為一個由許多爸爸媽媽所組成的政黨, 我們想跟更多的家長與成人說,所謂的保護孩子,不是讓他/她去學習防身而已。

所謂的勇敢,不是只是告訴小孩不要哭。真正的保護,是願意在家裡就親身示範,世界上沒有人任何人,可以不經你的同意而碰觸你的身體。真正的勇敢,是願意跟孩子聊性、聊身體的知識、聊我們怎麼處理人生中的每段感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預防。讓每件性騷擾、性侵事件即將要發生以前的前奏,就能夠覺察事情的走向,提前預防發生。

許一個性別友善的台灣,就從家內民主做起,從不逾越親權做起,從國家政策的層級協助親職發展更多家內溝通技巧做起。在緊密生活的家庭時光裡,讓親職對孩子做誠實的性教育,讓下一代的公民從小就在安全的環境裡練習辨識權力施展的樣態、以及熟練抵抗壓迫的各種方式。在性侵害發生前,就先讓人有所警覺,能早些遠離權力不對等的情境。如此,性侵害才無法再法律難以照進的幽暗角落,悄悄發生;如此,我們能夠養育出一代一代更有自信的台灣人,肯認自己的優缺點、發展健康的互動關係,無需在任何方面討好其他人的國民。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