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刊日期:112年12月21日
【2024,許一個性別友善的台灣:婦女/性別團體這樣說】
2016年,台灣出現第一位女總統,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法制化的國家,引起國際社會矚目;然而,性別友善還沒有成為台灣的日常,我們的內閣閣員性別比不如立法委員亮眼,#Metoo運動晚了其他國家將近六年,年輕世代仍掙扎在生與不生之間,無意識偏見、歧視言論還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不斷出現。
從11月開始,我們將由婦女/性別團體週週接力,從不同政策面向提出對各總統候選人的建/諫言,促使性別友善在下一個四年裡,成為打造永續台灣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也邀請各位朋友一起來關注大選政見是否有助於台灣的性別平等,加入推動前進的隊伍!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上學別再「碰運氣」——打造友善校園,讓所有學生活出真實的自我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青少年,關於戀愛的心事、對於性的好奇,你敢不敢找老師討論?你是一個同性戀學生,不小心被班上同學得知了你的性傾向,同學們會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你?你是一個跨性別學生,在學校裡,你能不能依照自己的性別認同選擇要穿哪一種服裝、上哪一間廁所?同學經常取笑你剛開始發育的身體,你能夠辨別這是性霸凌,並知道如何求助嗎?
台灣自 2004 年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至今,即將滿二十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引領學校著手打造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並期待透過教育,教導學生尊重多元性別差異,進而促進實質的性別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法規中明確規定了性別平等教育的範疇,應包含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等面向。在 2023 年台灣 #MeToo 運動爆發、促使性平三法大修後,《性別平等教育法》當中關於校園性別事件的處理流程也更臻完善。
台灣看似已具備良好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制基礎。然而,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內容良莠不齊、給老師的資源與支持不足、校園裡的各項規劃不夠友善......。如果你是上述的那幾位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能不能被接納、被接住,恐怕還是得「碰運氣」。
一、情感教育,要跟得上時代!
根據兒福聯盟(2016;2022)的調查,32.9% 的兒少在國中、國小就有戀愛經驗,其中更有超過兩成是與網友交往。儘管這麼多孩子們早早便開始談戀愛,卻有 56% 的家長從來沒有和孩子討論過情感議題。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20)的調查也顯示,情感問題、校園霸凌是常見的青少年自殺原因;而同性戀青少年由於社會排斥、出櫃壓力等因素,自殺比例更是比異性戀高出2至6倍。
經營人際關係的各種難題和挑戰,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因此,現代情感教育的重點在於,引導孩子正向面對情感挫折、培養在不同情境下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性別平等教育法》當中,情感教育被列為性別平等教育的一環,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情感關係(包含親情、友情、愛情)對自我的意義,並能以適切的態度,表達情感、接受情感或拒絕情感,同時也能具備溝通協商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雖然近幾年,由於諸多重大社會事件的發生,台灣社會已逐漸開始重視情感教育,但學校情感教育在落實上仍面臨很大的挑戰。許多學校將預防性別事件視為情感教育的唯一目標,因此一味宣揚自我保護,或者強調情感關係的負面影響,希望藉此嚇阻學生發展情感關係,也就能避免後續的情感困擾。然而,這些以保護為名的禁止式情感教育,非但無法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反而會將問題地下化,使孩子在遭遇情感挫折時,更加難以求助。
此外,當代的孩子是「數位原住民」,從小就習慣在網路上進行人際互動、認識新朋友,與上一個世代的社交方式相差甚遠。然而,目前體制內的情感教育還停留在遠古時代,無法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因而易流於教條式的灌輸,難以喚起共鳴。所傳遞的價值觀亦過於單一,例如將「婚前性行為」塑造成「對情感的不負責任」,無形中強化對於性的羞恥感;將「情感關係」化約為「男女交往」的異性戀觀點,則可能忽略了不同性傾向學生的需求。
二、性教育,要符合國際標準!
相較於情感教育,性教育在台灣的教學體制內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數十年以來,性教育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只剩下那「被跳過的第十四章」。不知道要怎麼教,是許多老師共同的困境;即便具備教學的知能,老師們敢不敢教,又是另一個大問題。2017 年,一位國小老師在學生的提問下,經過全班學生家長同意後,規劃了一堂性教育課程,傳授保險套、安全性行為等知識。此舉引發保守團體的大舉施壓,更將這位老師以「公然猥褻」告上法院。雖然本案以不起訴結案,但是所引發教學現場的寒蟬效應,其嚴重程度,恐怕超乎想像。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針對國小性教育現況的研究調查便顯示,雖然有極高比例(95.73%)的國小老師認為,在國小階段實施全面性教育是必要的;然而同時也有近六成的老師,擔心實施性教育會遭受來自學生家長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有 13.88% 的老師曾實際被家長、校方等要求避免教授某些性教育的主題,這顯示老師們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困境真實存在。此外,缺乏教學資源、授課時間不足,也都是超過半數現場老師正在面臨的問題。例如現行國小教科書中,仍將性與愛、婚姻、家庭、傳宗接代綑綁在一起,並將愛滋描繪為「疼痛又孤獨的世紀黑死病」;體制內性教育教材中諸多過時或錯誤的觀點,不僅妨礙老師的教學,更可能導致學生從小就對性抱持著負面的印象。
這份研究同時也發現,國小老師對全面性教育缺乏認識、性知識不足、性教育相關訓練更是不足。有超過八成的小學老師不知道愛滋病毒量測不到等於不會傳染(U=U)的觀念;有將近四成的小學老師在師培階段與在職進修階段皆不曾受過性教育相關訓練。
近年台灣的兩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及兒童權利公約(CRC)結論性意見與建議中,國際人權專家已一再敦促台灣政府,實施以證據為基礎、科學準確且適齡的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才能有效地確保所有兒少的性健康及生殖健康權。為此,國家教育研究院已於 2022 年初將全面性教育的概念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中作為補充說明;教育部部長更於 2023 年出席「亞洲全面性教育國際論壇」,宣示在下一波課綱修訂前,推動全面性教育的決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將是未來幾年台灣教育領域的重大挑戰。
三、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要真正納入教學!
破除性別刻板印象、認識進而尊重性別的多元樣貌,也是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台灣行之有年的「同志教育」,歷經 2018 年公投的風風雨雨後,已更名為「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現行十二年國教課綱中,亦仍確實規定性平教育學習內容,應包含「不同性傾向的基本概念」及「不同性傾向的尊重態度」等。顯示在法規範與課程綱要的層次,仍將認識多元性別視為性別平等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然而,經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檢視現行國中小教科書,發現國小階段教科書幾乎沒有提及不同性傾向的相關內容,國中階段教科書亦寥寥無幾。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針對同志學生的調查也顯示,近三成的同志學生不曾在學校被教導過跟同志相關的內容,而被教導過相關的負面訊息者則佔 26.9%。更驚人的數據是,有 68.6% 的同志學生曾聽過學校教職員發表恐同言論、近四分之三曾聽過學校教職員發表對性別氣質表現的負面言論。此外,學校的空間(如廁所、宿舍)及制度(如座號、制服)普遍以性別二分,使跨性別學生在校園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
不可否認的是,《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近二十年來,無數的教育工作者在校園中燃燒熱情,致力於教導孩子性別平等觀念、盡己所能地補充課本上缺乏的性平教育內容;也有許多學校積極改善校園環境,完善性別事件處理流程、建置性別友善廁所等,成果不能謂不卓著。但是與此同時,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在感情難題中掙扎、因為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感到痛苦不解、被傷害了卻無法求助;而社會上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仍然有許許多多的誤解、迷思、流言,同時也打擊致力性別平等教育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
因此,我們希望,孩子不需要再「碰運氣」決定是否能進入友善的學校、遇見友善的老師,而是每一所學校,都應該是性別友善、安全的學校。我們期許,下一任政府及教育主管機關,能夠繼續堅守支持性別平等教育的教育專業,積極澄清錯誤資訊、進行社會溝通,持續深化性別平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