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複製網址

國際性別通訊第6期

100年8月出刊

德國社會難以突破的職場性別刻板印象

德國聯邦政府部長也育有七個子女的Ursula von der Leyen就任以來積極推動育嬰假等制度,為使父親分擔照顧新生兒的工作,推動為期14個月的父母津貼,儘管越來越多新手爸爸享用這項福利,卻大多只請假在家2個月,原因是德國的職場仍以男性為主。

在德國育有1子的媽媽中,只有14%會重回社會全職工作;育有2子的德國媽媽,更只有6%獲得全職工作。儘管許多企業及政治領袖都聲稱願意僱用並充權女性員工,但在十多年後的努力仍難以動搖德國企業界根深蒂固的男性主導職場現實。

曾經在2010年春天宣示要在六年內將女性主管比例提升至三成,而讓德國各大企業瞠目結舌的德意志電信(Deutsche Telekom)人資長Thomas Sattelberger說:「德國人相當擅長組織改造,但卻無法改革文化。德國對於男女的傳統刻板印象仍未受到動搖或破除。」德國女性主義者也是
Emma雜誌創辦人Alice Schwarzer形容性別刻板印象就像「鉛製的毛毯凝固整個德國社會」。「以德國社會現況而言,距離能正常看待男人與女人同時追求事業與家庭照顧仍有遙遠距離。當一個女人有了孩子,她被期待留在家中很長一段時間,不然會被視為壞媽媽。」全歐最大的軟體公司SAP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性董事Angelika Dammann表示。

在歐洲各國,從傳統的南歐到較為平權的北歐,子女照護的性別角色始終是決定性別平權的關鍵,而男性的思維脈絡則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女性在企業高層依舊是極少數,很少國家的企業董事會中有超過20%的女性代表,德國企業女性董事比例只有2%,遠低於瑞典的17%和英美兩國的14%。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