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複製網址

國際性別通訊第13期

102年12月出刊

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預估至少20萬名孕產婦亟待救援

2013年11月上旬,被稱為破壞力最為巨大的超強颱風海燕(Haiyan)肆虐亞洲多國,重創菲律賓中部地區36個省份,其中更以雷伊泰省(Leyte)首府塔克羅班市(Tacloban City)情勢最為慘烈,即便災後一個星期仍難以恢復電力,對於防災及善後工作有其疏失等質疑聲浪尚未平息,連帶衛生、醫療、治安、飲食等相關救援問題亦隨之浮上檯面。

以21歲的Emily Sagails為例,其於宛若廢墟的災區平安產下一名女嬰,但回憶起當時情形仍心有餘悸。11月10日清晨,Emily Sagails開始陣痛,卻僅能與丈夫徒步數公里以尋求尚堪使用的醫療器材輔助生產,爾後由途經的卡車運送至塔克羅班機場附近,於臨時醫療站內透過軍醫協助而完成生產;惟醫護人員表示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孕產婦及嬰兒皆承受極為嚴重的風險,倘若抗生素等藥物短缺,便更容易遭致感染而引發健康隱憂。

然而,Emily Sagails的困頓並非唯一;城區已然滿目瘡痍,則更難以期待物資顯見缺乏的鄉間村落足以支撐同等需求。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推測約莫20萬名孕產婦亟待救援,且需要於安全的環境下獲得產前檢查與產後照護,甚而應盡可能地擴充資源分享與補給服務的範圍,協助各省份獲取緊急醫療救助;原因在於依據菲律賓國情,將近40%的孕婦選擇在家生產,是以向其伴侶、家屬、助產士等提供相關清潔材料與實用配件,於第一時間即可進行妥善處理,將能使更多身處偏僻的女性受惠而免於犧牲。

天災無情襲擊,生命相形更顯脆弱。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擺盪於生死界線,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苦痛,無論是流離失所無以安居,或饑貧交迫命危旦夕,孕產婦仍懷抱著希望與堅持,於滿目瘡痍、文明暫歇的苦難中點燃一絲光亮;正因如此,孕產婦與胎兒值得擁有更具人性尊嚴的對待,且與重建規劃工作並行而不為劣後。

回到上方